2017年1月21日 星期六

雲南百花嶺拍鳥初體會

開始拍鳥之後,就從網路上得知雲南的百花嶺是一個非常熱門的地點,鳥種多而且美麗,因此就訂下目標,我要找個機會去百花嶺看看。在 2016 年底終於我把攝影設備升級完成,加上正好有個長假,看到網路上有個自助團,跟老婆大人商量了一下,就報名參加了。

百花嶺算是我第一次出國拍鳥(之前只去過一次龜山島拍鳥),在準備上還花了我一番功夫,比較麻煩的問題就是相機與大砲鏡頭要怎麼帶過去。一般建議是隨身帶,可是它的相關規定就多了,而且據說各個地方以及各個航空公司都不一樣,想出國拍鳥的鳥友,可能早一些準備比較好。除了行李,還有當地的環境如何,我覺得還蠻有幫助的是對岸鳥友寫的【行攝天下】云南百花嶺拍鳥攻略(上)以及【行攝天下】云南百花嶺拍鳥攻略(下)。說實在的,對第一次去的鳥友(像是我)來說,如何有效的安排水塘以及車輛頗為複雜,我個人建議參加拍鳥團,在安排上比較有效率。

從桃園機場飛到昆明機場的飛行時間大概是三個多小時,而從昆明機場到保山機場大約是一個小時,最後從保山機場搭車到百花嶺大約兩個小時(大概一般道路和山路各佔一半)。車子是沿著怒江(小時候的一首歌曲不斷出現在腦海[回到台灣刻意 google 了一下,那首歌是 1971 年台視連續劇"怒江春暖"的同名主題曲])邊開,可能是 2017 年的一月中旬比較暖活,感覺上天氣跟大雪山、阿里山相當。不過,在水塘的等待時間,或許是身體不動,會越等越冷,衣物的準備上還是要注意。另外,到達水塘的山路,各個水塘不同,個人建議到當地詢問即可,也可以聘請當地人幫忙背被包。

到了百花嶺,我認為最重要的就是"即時鳥訊"了。只可惜我參加的這個團,我認為即時鳥訊的提供或者整理不完整,這是我這次去百花嶺認為最可惜的地方。另外,據說這次我去的時間由於氣候異常,高山上天氣比較不冷,鳥類尚未降遷,因此鳥種比較少,一般建議冷一點的時候去會比較好。(註:2017 年 2 月中旬,台灣來了第一波寒流,氣溫比我出發時冷了許多,可是我查了一下"保山市"的天氣,仍然跟我去的那段時間雷同)雖說如此,我這次拍到超過 70 種的鳥種(含亞種),其中包含許多長的跟台灣的鳥種非常類似的鳥(例如綠繡眼、白尾鴝等),這些鳥種經常讓我拍了之後刪了,或者認為是一樣的而沒拍,現在想想非常懊惱(不要亂刪照片啊!)。因此我撰寫這一篇文章的目的之一是把一些相關的鳥種資訊整理出來,否則每晚整理照片的時間很短,很難確認拍的是什麼?還可以補考什麼?

由於拍了超過 70 種的鳥,整理上還蠻費時間的,未來我想每整理出一種鳥,我就把它列出來,其中我想把跟台灣比較類似的鳥種(所謂的亞種)先整理出來。

冬候鳥:

* 黃尾鴝:在大陸稱之為"北紅尾鴝",這次都沒興致拍;但是有可能跟台灣出現的是不同亞種,因為沒拍也無法確認。

* 藍尾鴝:在大陸稱之為"紅脅藍尾鴝",這次拍的都刪了,可能也刪掉了不該刪的(也就是藍眉林鴝,唉)。紅脅藍尾鴝在大陸繁殖,也在大陸越冬,既是夏候鳥,也是冬候鳥,很奇特。

* 白眉鶇:兩岸皆稱之為"白眉鶇",而且在台灣和百花嶺都是冬候鳥。


不同亞種:

* 白尾鴝:白尾鴝是台灣特有亞種(或稱 montium 亞種),在大陸稱之為"白尾藍地鴝"。目前看了圖鑑資料和照片比對,主要差別在於"喉基部具偏白色橫帶",只是雄鳥常隱而不現。[難易程度:印象中只在一個水塘看到,看到就好拍了。]

* 朱鸝:在兩岸都稱之為朱鸝,在百花嶺的是指名亞種,而在台灣的是 ardens 亞種。[難易程度:只在一個水塘看到,而且只在遠處短暫停留。]

* 樹鵲/灰樹鵲: 在兩岸都稱之為灰樹鵲,在百花嶺的是雲南亞種,而在台灣的是指名亞種。[難易程度:只在一個水塘看到,很難想像在台灣到處都是,這裡還不容易看到。]

* 山紅頭:在大陸比較常以紅頭穗鶥稱之;山紅頭是台灣特有亞種(或 praecognitum 亞種),而百花嶺的則是滇西亞種。[難易程度:超過三個以上的水塘都可以看到,只是跟台灣一樣,一刻都不停下來。]

* 小卷尾:在大陸稱之為"古銅色卷尾";小卷尾屬於台灣特有亞種(或者稱之為 braunianus 亞種),而百花嶺拍的則是指名亞種。[難易程度:只在一個水塘看到,而且只在遠處短暫停留。]

* 粉紅鸚嘴:在大陸稱之為“棕頭鴉雀”;粉紅鸚嘴是台灣特有亞種(或者稱之為 bulomachus 亞種),而百花嶺的可能是滇東亞種或者貴州亞種。[難易程度:只在一個水塘看到,跟台灣一樣,一刻都不停下來。]

* 小翼鶇:在大陸稱之為"藍短翅鶇"。相信在百花嶺看過藍短翅鶇雄成鳥的鳥友大概跟我一樣,很難相信一隻全身藍色的飛羽居然跟小翼鶇有關係。但是,小翼鶇就是藍短翅鶇的台灣亞種(goodfellowi 亞種),而百花嶺拍的則是西南亞種(cruralis 亞種),其雄未成鳥(OBI 用的是 immature,而不是亞成 subadult)確實跟小翼鶇比較像。或許由於在外型上有這麼大的差異,在廖本興的圖鑑中特別註明:Birds of East Asia 認為台灣的小翼鶇為台灣特有種。[難易程度:在兩個水塘看到,但是難拍程度居冠,尤其是雄成鳥。]

* 紅耳鵯:兩岸的名稱都一樣,只是台灣的是逸出鳥。由於在台灣拍過了,也不清楚是否是不同亞種,不算是新鳥種入袋,但是暫時規在這一類。 [難易程度:在兩個水塘看到。]

* 白斑紫嘯鶇:在對岸的名稱是紫嘯鶇;在百花嶺拍的,嘴是黃色的(可能是西南亞種);但是在金門等外島所記錄到的,嘴是黑色的(可能是指名亞種),兩者屬於不同亞種。[難易程度:只在一個水塘看到。]

* 灰卷尾:兩岸的名稱都一樣,只是百花嶺的是西南亞種,而在台灣出現的是指名亞種。在外觀上,兩這最明顯的差異在於後者的眼周與頰四周白色。[難易程度:只在一個水塘看到。]

* 黃腰柳鶯:兩岸的名稱都一樣,目前推測百花嶺拍的是青藏亞種,而在台灣出現的是指名亞種。[難易程度:柳鶯要拍得清楚,不容易。]

* 黃眉柳鶯:兩岸的名稱都一樣,目前推測百花嶺拍的是西北亞種,而在台灣出現的是指名亞種。[難易程度:柳鶯要拍得清楚,不容易。]


由特有亞種提升為特有種:(有興趣的,可以參考台灣特有亞種和台灣特有種的變化

* 棕頸鉤嘴鶥:和台灣的小彎嘴本為不同亞種,但小彎嘴於 2011 年提升為台灣特有種。[難易程度:超過三個以上的水塘都可以看到,好拍。]

* 斑胸鉤嘴鶥:和台灣的大彎嘴本為不同亞種,但大彎嘴於 2011 年提升為台灣特有種。[難易程度:在兩個水塘看到,好拍。]


* 小鱗胸鷦鶥:和台灣的小滷蛋本為不同亞種,但小滷蛋於 2011 年提升為台灣特有種,並將名稱改為“台灣鷦鶥”。在大陸還有另一個極為類似的鳥種(據說百花嶺也有機會拍到),名為“鱗胸鷦鶥”,其體型比小鱗胸鷦鶥略大一公分,其外型的主要差異是小鱗胸鷦鶥上體的點斑區僅限於下背及覆羽,頭頂無點斑。 [難易程度:只在一個水塘看到,難拍程度居冠。]

* 灰眶雀鶥:和台灣的繡眼畫眉本為不同亞種,但繡眼畫眉於 2014 年提升為台灣特有種。[難易程度:幾乎每個水塘都可以看到,好拍。]


百花嶺:集合了不同於台灣留鳥的鳥種(有些在台灣也有紀錄)


難易程度:大多數水塘都可以看到,好拍
藍翅噪鶥赤尾噪鶥黑頭奇鶥長尾奇鶥
麗色奇鶥紅翅藪鶥長尾地鶇藍翅希鶥
栗額斑翅鶥褐脅雀鶥鳳頭雀嘴鵯黃頸鳳鶥
黃臀鵯火尾希鶥紅頭噪鶥栗臀鳾
銀耳相思鳥紅嘴相思鳥黑胸鶇棕腹仙鹟
大仙鹟




難易程度:在少數水塘出現,若出現,容易拍攝
大山雀藍眉林鴝灰腹繡眼鳥灰翅鶇
黃綠鵯黑喉紅臀鵯白鷴橙胸姬鹟
白喉扇尾鹟紅嘴藍鵲金喉擬啄木鳥藍喉擬啄木鳥
大擬啄木鳥血雀點斑林鴿灰叢鴝
栗腹磯鶇斑喉希鶥栗耳鳳鶥黑喉山鷦鶯
縱紋綠鵯灰翅噪鶥紅喉山鷓鴣環頸山鷓鴣
紋背捕蛛鳥黑胸太陽鳥火尾太陽鳥橙腹葉鵯
栗頭鹟鶯藍額紅尾鴝大黃冠啄木鳥小仙鹟


難易程度:就算出現,拍攝難度仍然高
鱗胸鷦鶥黃頰山雀金色林鴝白喉姬鹟
黑臉鹟鶯栗頭地鶯淡眉柳鶯灰喉柳鶯
橙斑翅柳鶯淡黃腰柳鶯



從 2017 年 1 月 19 日回到台灣之後,我開始著手整理,期間把台灣拍的飛羽都暫停處理,這樣子總共花了超過三個月的時間,最後統計,我總共拍了八十種鳥(包含不同亞種);說實在的,既有樂趣,也小有辛苦。最後有一些心得也跟大家分享:

1. 我把是否容易拍攝分成三大類,主要的原因在於給第一次去百花嶺的鳥友參考。最容易拍的那一類不必急著拍好,有時候等目標鳥時的時間很多,而且這些鳥大多會再出現,建議先把第二大類和第三大類的鳥拍好。當然柳鶯科的就自行斟酌了,因為數量不少,而且很難當場看出來。我的做法是全部拍,沒刪,回到台灣再慢慢整理。

2. 隨身帶的硬碟越大越好;如果怕摔到,建議帶固態硬碟(SSD),只是要價不斐。我當時不敢像柳鶯一樣,一張不刪,就是因為隨身帶的空間太小。切記、切記。

3. 由於我比較屬於追逐紀錄的種類數(追鳥種),去百花嶺之後,好像變得比較不在意(還要持續觀察),原因無他,我突然覺得鳥太多了,拍不完。既然如此,為什麼不台灣拍一拍就好?可是如果問我建不建議鳥友去百花嶺,我會毫不猶豫的"強烈推薦",拍攝環境真的很棒、很舒服,鳥種多,而且花費不貴。或許在花費不大的情形下,我會再出國拍。

1 則留言:

Unknown 提到...

下次要再去的時候。可否與您通行。謝謝(沒去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