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7日 星期六

Canon R5 Mark II -- 新機和行動電源測試報告

2024 年九月底興沖沖的去相機店付了 Canon R5 ii 的訂金,然後就開始期待一個月後就可以享用了。結果是新機真的是大約一個月後就到貨了,但是我卻在下訂之後的隔天出門拍鳥,不小心摔了個七葷八素,手也骨折了。雖然算是幸運的不必開刀,但是傷筋動骨一百天,大概還有一段復健的路慢慢地走。[註:這段期間少拍了褐胸鶲、棕腹啄木鳥、以及弗氏鷗,唉!]

在醫生說我可以開始復健之後,我在稍微可以動的時候,我就在家附近找個紅背伯勞拍拍。一邊拍一邊驚訝於它優異的對焦性能,但是同時也發現它耗電的速度明顯比 5D4 快很多。這時候突然想起有次拍鳥的時候,有位鳥友在分享他連結行動電源後的便利性。

雖然當場聽得清楚,回家之後卻是迷迷糊糊。我為此也開始做功課,繼而發現 5D4 沒有這項功能,但是 R5 ii 有。然後開始找規格,想要釐清要買什麼樣的配件才能符合,找啊找的,找到關於R5的USB-C PD充電(已解決)的文章,雖然不是懶人包,但是確定一件事情:不論是行動電源,還是USB線,都需要支援 9V/3A 的規格。

2024年5月4日 星期六

當日本松雀鷹遇上赤腹鷹

拍鳥已經七、八年了吧,可惜跟日本松雀鷹的緣分一直都是淡淡的。其他鳥友似乎都有機緣遇上停棲版的日本松雀鷹,我都沒這個機會,似乎能碰上他們的機會大概就是每年赤腹鷹過境的期間。就我長期以來收集的資料顯示,每年秋過境的墾丁,以及每年春過境的通霄都有機會可以記錄到日本松雀鷹。雖然通宵離台中比較近,但是我每次去的鷹況都不怎麼樣,而且沒有所謂的“墾丁藍”當背景,所以在 2024 年以前我不會把它當作我的主要拍攝地點。至於墾丁,那可就遠了,可是我的第一筆日本松雀鷹紀錄是在墾丁達標的。去過幾次墾丁,只可惜有機會拍到猛禽近距離的地方,往往都是回頭鷹,也就是從發現到拍到,大概就是拍到屁股,所以最近幾年就再次把目光移回通霄。


2023年10月20日 星期五

2023 東引的春過境

事隔四年,我在 2023 年四月再次踏上東引島。說實在話,我在 2019 東引的春過境 第一次登島,拍鳥的印象不好,不但鳥況普普,而且除了第一天登島和最後半天,其他兩天東引都在濃霧中。由於印象差,所以 2021 年四月因為疫情的關係沒去東引,我也覺得沒有損失。


2021年4月21日 星期三

包船出海拍鳥趣

[持續更新中]


好像是 2015 年颱風過後,我隨著鳥訊出征馬岡漁港,那時候的目標鳥是玄燕鷗。在拍攝過程自然跟身旁鳥友聊天,他們提到想拍海鳥,馬岡漁港是個好地方。離開馬岡漁港之後,我不斷地在網路上做功課;就像之前鳥友所說的,那裡真的有機會可以拍到各式各樣的海鳥,但是最後的結論是:大部分的照片都是小小的、黑黑的一點;偶而有機會才有可能拍到正常版的,但是那可是非常難得。

開始花比較多的時間拍海鳥,對我來說應該是起源於 2019 年暑假快要結束前的一趟北方三島之旅。記得那時候是朋友邀約參加一個北方三島的行程,終點站是彭佳嶼,而且登島後還要頂著大太陽走到最頂端的燈塔。早上從基隆乘船到彭佳嶼的海面上,對於第一次搭船拍海鳥的我來說,那個鳥況真是精采。只可惜我那時沒經驗,當天帶著我無法手持拍攝的大砲,結果"張張糊"(不是打麻將的"張張胡")。

或許是有了這次的開頭,2020 年之後和朋友一起包船出海的次數(應該都是我去參加朋友揪的團),逐漸增加。為什麼包船好呢?以北方三島的行程為例,看到海鳥的時候,船不會慢下來讓你有機會拍,更不要說轉方向。北方三島回程的時候,正好有一群藍臉鰹鳥從船邊飛過,而且停棲在後方不遠的海面上,這機會有多難得啊?可是既定行程還是繼續往前進,不回頭,唉!

2019年12月29日 星期日

拍鳥的里程碑紀錄

我不是很確定自己算是什麼時候開始拍鳥的,只能記得當初開始喜歡這個攝影主題大約是在 2012 年的 11 月,地點是蕙蓀林場,拍攝的對像是台灣藍鵲。當時只是拿著 Canon 的 500D,鏡頭是 55~250mm 的旅遊鏡。不論以什麼角度來看,它們都不是拍鳥的設備,畢竟拍鳥是"設備先決"。

那時候完全沒有鳥訊,只是根據網路搜尋到的資料,週末沒事就到各地方亂晃,所以鳥種的進帳速度很慢,我不曉得這樣算不算開始拍鳥?印象中開始加入鳥訊的群組大約是在 2015 年的 2 月,只是從過去拍攝的紀錄來看,這個群組的訊息並不豐富。這個情形一直到了 2015 年的 7 月有了大幅改善,所以有即時的鳥訊是非常重要的。我個人覺得不論是 2015 年 2 月,還是 2015 年 7 月,2015 年應該算是我正式開始拍鳥的時間,應該還算合理。

我把過去幾個里程碑紀錄如下:
  1.  2014 年 03 月,第 100 種是白環鸚嘴鵯。
  2.  2015 年 03 月,第 200 種是大赤啄木。
  3.  2016 年 01 月,第 300 種是褐頭鵐。
  4.  2018 年 01 月,第 400 種是銀鷗。
  5.  2019 年 10 月,第 450 種是白喉林鶯。
  6.  2022 年 01 月,第 500 種是扁嘴海雀。
如果把第 300 種和第 400 種的紀錄時間平均一下,第 350 種入袋的時間距離第 300 種大約花了一年,再看第 400 種到第 450 種卻足足花了一年又九個月。照這個紀錄來看,我的第 500 種不知道還要多少時間?(2022年04月05日更新)從第 450 種到第 500 種花了兩年又三個月。

2019年12月18日 星期三

曬昏頭的北方三島之行

平常我比較拍不到海鳥類的飛羽,雖然每年夏天據說東北角的海岸線都有機會,可是一看到一些紀錄性的照片,熱情一下子就被澆熄了。後來又聽說去參加北方三島的行程,有機會可以拍到比較近的海鳥。2019 年暑假,鳥友特意提醒有個團可以參加,我立馬報名參加。

基本上北方三島的行程就從基隆的海港出發,經過基隆嶼,然後按順序前往北方三島的花瓶嶼、彭佳嶼、以及棉花嶼。由於海上航行的時間單程至少兩個半小時,這個過程中就有機會可以拍到海鳥。



2019年4月28日 星期日

2019 東引的春過境

大家都知道拍鳥時,鳥運很重要,無論你如何規劃,再詳實的規劃也無法預測鳥兒來不來。在依序去過了龜山島、金門、以及蘭嶼之後,就開始著手規劃東引的行程,幾番波折,終於決定在 2019 年春過境踏出去。

東引在過境期常常會出現一些特別的過境鳥,因此每年去東引朝聖的鳥人總是絡繹不絕,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去的那一次可以遇上驚喜。雖說有機會拍到驚喜鳥種,但是要付出的代價也不少,例如規劃去三天,可能附帶贈送"關島"三天;甚至就算是"關島"了,還是有可能完全沒鳥況。

因為我住台中,我必須要先從台中到基隆。這次去的時候,我就搭台鐵從台中直達基隆;有趣的是,由於回程的船抵達基隆港的時間超過 18:30,基隆到台中完全沒有直達車,我必須到台北轉車。現在想想有時選舉時,有些政見會提到一些基隆的交通不是很便利的說法,經過這次的經驗之後,我真的覺得基隆的交通建設有很大的改進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