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9日 星期日

拍鳥的里程碑紀錄

我不是很確定自己算是什麼時候開始拍鳥的,只能記得當初開始喜歡這個攝影主題大約是在 2012 年的 11 月,地點是蕙蓀林場,拍攝的對像是台灣藍鵲。當時只是拿著 Canon 的 500D,鏡頭是 55~250mm 的旅遊鏡。不論以什麼角度來看,它們都不是拍鳥的設備,畢竟拍鳥是"設備先決"。

那時候完全沒有鳥訊,只是根據網路搜尋到的資料,週末沒事就到各地方亂晃,所以鳥種的進帳速度很慢,我不曉得這樣算不算開始拍鳥?印象中開始加入鳥訊的群組大約是在 2015 年的 2 月,只是從過去拍攝的紀錄來看,這個群組的訊息並不豐富。這個情形一直到了 2015 年的 7 月有了大幅改善,所以有即時的鳥訊是非常重要的。我個人覺得不論是 2015 年 2 月,還是 2015 年 7 月,2015 年應該算是我正式開始拍鳥的時間,應該還算合理。

我把過去幾個里程碑紀錄如下:
  1.  2014 年 03 月,第 100 種是白環鸚嘴鵯。
  2.  2015 年 03 月,第 200 種是大赤啄木。
  3.  2016 年 01 月,第 300 種是褐頭鵐。
  4.  2018 年 01 月,第 400 種是銀鷗。
  5.  2019 年 10 月,第 450 種是白喉林鶯。
  6.  2022 年 01 月,第 500 種是扁嘴海雀。
如果把第 300 種和第 400 種的紀錄時間平均一下,第 350 種入袋的時間距離第 300 種大約花了一年,再看第 400 種到第 450 種卻足足花了一年又九個月。照這個紀錄來看,我的第 500 種不知道還要多少時間?(2022年04月05日更新)從第 450 種到第 500 種花了兩年又三個月。

2019年12月18日 星期三

曬昏頭的北方三島之行

平常我比較拍不到海鳥類的飛羽,雖然每年夏天據說東北角的海岸線都有機會,可是一看到一些紀錄性的照片,熱情一下子就被澆熄了。後來又聽說去參加北方三島的行程,有機會可以拍到比較近的海鳥。2019 年暑假,鳥友特意提醒有個團可以參加,我立馬報名參加。

基本上北方三島的行程就從基隆的海港出發,經過基隆嶼,然後按順序前往北方三島的花瓶嶼、彭佳嶼、以及棉花嶼。由於海上航行的時間單程至少兩個半小時,這個過程中就有機會可以拍到海鳥。



2019年4月28日 星期日

2019 東引的春過境

大家都知道拍鳥時,鳥運很重要,無論你如何規劃,再詳實的規劃也無法預測鳥兒來不來。在依序去過了龜山島、金門、以及蘭嶼之後,就開始著手規劃東引的行程,幾番波折,終於決定在 2019 年春過境踏出去。

東引在過境期常常會出現一些特別的過境鳥,因此每年去東引朝聖的鳥人總是絡繹不絕,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去的那一次可以遇上驚喜。雖說有機會拍到驚喜鳥種,但是要付出的代價也不少,例如規劃去三天,可能附帶贈送"關島"三天;甚至就算是"關島"了,還是有可能完全沒鳥況。

因為我住台中,我必須要先從台中到基隆。這次去的時候,我就搭台鐵從台中直達基隆;有趣的是,由於回程的船抵達基隆港的時間超過 18:30,基隆到台中完全沒有直達車,我必須到台北轉車。現在想想有時選舉時,有些政見會提到一些基隆的交通不是很便利的說法,經過這次的經驗之後,我真的覺得基隆的交通建設有很大的改進空間。